即便是第二季《演员请就位》已经上线数天,关于郭敬明出人意料的发 S卡行为所引发的巨大争议仍在发酵。
在郭敬明给自己发 S卡说“演得不好”的时候,观众中有陈凯歌等导演,也有后台候场的演员,还有现场的观众,甚至手机端的观众。以致同时期节目中胡杏儿、辣目洋子、黄奕等人的精彩表演,都在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中不值一提。
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现实是,近几年各种家庭推出的演艺竞赛节目不在少数,但最后生气的不是演技而是演员,只有这些节目中有争议的话题再被讨论。至于优秀演员的精湛表演或者经典作品的片段,恐怕早就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各种音乐竞技节目还是能多多少少留下几部有唱功度的音乐作品,那么这些演员竞技节目大多只留下鸡毛。为什么?因为在“魔鬼”的驱使下,节目组总是有“做事”的冲动。
除了常规的影视化 PK外,四位导演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给自己心仪的演员发 S卡,而不必考虑其他导演的意见。
一是没有明确的八张 S卡的分配方案,到底是每个导演只有两张的平均主义,还是四个人共同使用八张的集体主义,不同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根据第一期《大鹏全集》的规则表述,前缀“无需考虑其他导演的意见”更偏向于 S卡,这是四位导演的特权。
二是S卡的发行没有明确的标准,只是用模糊的“个人喜好”来概括,造成了巨大的认知偏差:陈凯歌等人坚信发行标准是演技。所以京M国以“鼓励”的名义给张致远发S卡,确实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
因此引起争议的关键不仅仅是郭敬明对规则的合理使用,或者他的打法是否正确。对纳兰来说,前者的可能性至少要大一些。
表演节目存在的价值,到底是让市场去挖掘以往关注较少但并不缺乏实力的演员,这个问题上一定会有很多争论。包括像胡杏儿、温峥嵘、杨志刚等知名艺人参与的《演员请就位》,显然和“培养演技”并无半毛钱关系。简单地梳理一下,就可以看出郭敬明 S卡的发行逻辑是不攻自破的。但是如果节目组一直没有明确规定 S卡的评判标准,个人认为是“做什么”的心态在作祟。